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

打工度假(working holiday)到底值不值得?

創用 CC 授權條款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.

前幾個禮拜學生丟了一個選擇牌陣給我,簡單說就是當事人覺得做現在的工作,薪資不高也看不到未來,所以詢問應該繼續留在臺灣,還是去日本或韓國打工度假。

這牌我左看右看,怎麼看都不覺得當事人真的會出國,便和學生詳聊了一下,追根究底的關鍵就是現在25-28歲左右的人很常遇到的問題:不知道自己要甚麼,不如趁30歲前出國打工,好像可以存點錢,順便開個眼界。


我沒有反對打工度假,但我建議出國前最好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,因為社會很現實──假設現在的你27歲,等你去國外兜個兩年回來就29了。而一個將近30歲的人,很容易被套上3字頭的社會標準(不過如果你才二十出頭就比較沒有這種壓力,那我就覺得漫無目的也無所謂,因為你還有揮霍時間的本錢)。

舉個簡單的例子,就是你打工度假回臺灣後,就算發現某份好像有點興趣但沒有相關經驗的工作,我實在很懷疑有多少人願意花錢請一位快30歲又沒有經驗的助理。

當然,如果你出國打工的目的是為了賺人生的第一桶金固然很好,但是然後呢?我遇過好多人當初抱著對未來的茫然出國,兩年後他們依然抱著一堆問號回來。

最精華的青春如果就這樣白白浪費了,真的很可惜。所以後來我跟當事人說:不如考慮看看學個一技之長,至少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時候保證你餓不死。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,當初學塔羅牌只是單純興趣。誰知道有一天走投無路了,回頭發現自己只會占卜,就這麼走上了歧途。

//

「人」的這種特質很奇妙:不太清楚自己要甚麼,卻很明白自己不要甚麼。例如我現在問你要不要一起吃飯?你說好。再問你想吃甚麼,就跟我說不知道。我說那我們去吃麻辣鍋,你說你不吃辣;我說不如去吃牛肉麵,你才說你不吃牛肉

同樣的概念套用在「學習一技之長」,也是差不多的道理:我們通常可以很快排除不喜歡的事情,那為什麼不給自己機會嘗試那些「好像有點興趣」的事?畢竟如果不踏出那第一步,我們就永遠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有多喜歡這件事。換句話說,只要荷包負擔得起,多方涉獵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又有何妨?

有人可能會說:「這樣東學西學,一點都不專精」,但我永遠記得父親對我說過的一句話:「量多產生質變」。小時候只覺得父親在公sa小,但一直到我成為職業占卜師之後,才發現這句話是真的。

比如說我大學還在念電影系的時候,一堆人問我「啊你畢業之後要幹嘛?」。所有你們看得到的我的影片,從前置拍攝到後製特效、字幕、音樂等,全是我一手包辦。甚至也有人說我幫牌拍的照片很好看,這全是電影系的功勞。

我還學過法律。雖然後來研究所很可惜沒辦法如願畢業(到現在還是覺得很扼腕),但偶爾遇到有法律問題的占卜個案,還能提供一點點不專業的法律建議。

我也做過活動公司的企劃執行。我現在還是很喜歡這個產業,但實在沒辦法接受公私不分的工作時間,所以當初做沒多久就離職了,可是我在裡面學到基本的行銷觀念,很好地幫助了我在茫茫一片的占卜紅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
我甚至做過四五年的文字SOHO,這段時間足以磨練我對文字的精準掌握,讓我現在幫學生上課或寫網誌的時候,很多東西都可以整理得更有系統,讓人易於吸收或閱讀。

//

我覺得臺灣人很可惜的地方(當然也可能不限於臺灣啦),就是常問「這個東西能幹嘛?」。這個世界的很多事情,乍看之下好像很沒有用,但它們最後都會在某個重要的時間點給予回饋。

君不見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也自述他的美學概念,都來自年輕時在Reed College上的那一學期字型設計課,才創造了蘋果這麼有設計質感的電子產品,因此風靡全球而大賣。

只要你夠相信「生命會為你安排最好的出路」並堅持下去的話。

//

輔導(?)完當事人後,他說有一種終於找到答案的感覺。我不是要炫耀自己很厲害,而是實在看過太多類似的個案,算是一點經驗的累積與分享。僅以此篇獻給某些迷途的塵世小書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